EN
新聞資訊
NEWS AND INFORMATION
首頁 > 新聞資訊

應盡快將生物質發電納入現貨市場交易範疇

2023.03.23 中國經濟時報

  近年來,生物質發電廣受社會關注。

  當前,就能源當量而言,生物質能作為頗具潛力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僅次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開發潛力十分巨大。但當前,我國生物質發電市場交易進展緩慢,業內建議盡快將生物質發電納入電力現貨交易試點範疇。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將生物質發電納入現貨市場交易範疇要考慮三個重要環節。

  我國生物質能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薑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生物質能發展符合“雙碳”目標約束下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據記者了解,我國發展生物質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生物質能的原料包括城鄉生活垃圾、秸稈、蔬菜剩餘物等農業廢棄物、薪柴和林業廢物及畜禽糞便等,這些我國都有極其豐富的供應。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52億千瓦,其中生物質發電新增334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較2021年提高2.5%,其中生物質發電0.41億千瓦。

  “相比於歐洲地區和部分國家生物質發電已經占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70%左右的水平,我國生物質能發展仍然有巨大的潛力沒有釋放。”薑江表示。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重陽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促進生物質發電,一方麵,要適當統籌大型農業企業或集團與生物質發電項目相協同,維持生物質發電端的價格相對穩定。同時,支持生物質發電技術改造,提升市場參與的靈活性,可考慮政策專項補貼;另一方麵,要支持生物質發電項目形成大範圍的集約化運營,提升應對上遊原料價格波動的能力。

  當前,生物質能在我國仍然沒有形成大規模、廣麵積、高質量、高性價比推廣應用的情景。

  在薑江看來,其中的原因比較複雜,存在包括生物質利用率低、產業規模小、生產成本高、工業體係和產業鏈不完備、研發能力弱、技術創新不足等一係列問題。雖然過去20年間,上述情況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和改善,但與水電、光伏發電、風電等其他快速發展的可再生能源相比,生物質能產出的能源性價比、穩定性、市場競爭力等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安全性是製約生物質發電納入現貨市場的主要因素

  生物質發電是電力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市場交易卻進展緩慢。2021年吉林省首次提出生物質發電(農林生物質發電和垃圾發電)的部分電量參與市場化交易;2023年初,新疆明確將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發電企業視為火電企業參與市場化交易,但都僅參與中長期交易,生物質發電尚未納入現貨市場的交易範疇。因此,業內建議盡快將生物質發電納入電力現貨交易試點範疇。

  在劉重陽看來,安全性是製約生物質發電納入現貨市場的主要因素。電力供應需要兼顧安全性和經濟性,現貨交易市場在經濟效率方麵更優,但是受市場影響波動性會更強。在保持市場穩定和安全的前提下,現貨市場對電源側的可預測性和經濟收益的權屬明晰性要求更嚴格,這恰是生物質發電的短板。

  在薑江看來,對標風電、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近年來發展的軌跡和經驗,生物質能的發展絕不能單純依賴政府對電價的補貼政策來拉動。薑江認為,將生物質發電納入現貨市場交易範疇要考慮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從原料供應環節來看,要形成點線麵聯動發展的格局,繼續推進小範圍、短運輸半徑的原料高效高質運輸收集能力提升。

  第二,從產業鏈條健全提升環節來看,要鼓勵支持生物質能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引導一批競爭力強、技術儲備足的專業企業快速做大做強。

  第三,從市場需求撬動拓展環節來看,要以前期生物質能試點示範先行發展區的補貼政策為起點,進一步提升生物質能產品服務的質量、數量、穩定性、連續性等。

  “隻有真正把生物質發電做成消費者認可、市場競爭力強的商品,而不是單純依靠政府補貼生存的公共屬性物品,才能從根本上打通生物質發電納入現貨市場交易的堵點和痛點。”薑江強調。

 

 

特別聲明:九游会集团官方網站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於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並不代表讚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係我們刪除。